“大數據”是當下一個時髦的詞,它逐漸融入社會方方面面,影響著政府決策、企業戰略乃至公眾生活:公安部門利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購物網站通過大數據預測產品的銷量,甚至參加世界杯的足球隊也借助大數據分析制定場上戰術。
大數據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是什么?大數據技術如何應用在地質調查工作中?地質大數據有著怎樣的應用前景?在12月10日于湖北武漢舉行的2014地質信息技術發展論壇上,院士、專家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指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信息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球信息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必然開啟一次巨大的時代轉型,即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其核心價值在于“預測”,本質是用“大數據思維”去發掘“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將為人類社會的生活創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維度。
地質數據到底是不是大數據?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蔡曉兵認為,從大數據的4V特點,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來看,地質數據完全符合大數據的特征。中地數碼集團總裁助理吳亮說,地質數據正是大數據的典型代表,是“未來的新石油”,其交叉復用、全息可見的特點能促進可用性的飛躍,“如何高效地從海量地質大數據中挖掘提取出有用的知識,是當前研究的核心,主要難點體現在數據高效管理、大數據深度分析和大數據快速可視化”。
在當今社會中,地質大數據能夠發揮哪些作用?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朱慶認為,地質大數據能夠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和保障城市安全。比如,武漢已建立全市域8494平方公里范圍的多尺度三維模型,完成300余項重點建設項目方案審批,審批時間從過去的幾個月縮短到現在的幾天,累計增收節支1.28億元。
三維模型應用于城市規劃、國土資源管理、房屋管理等方面,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務能力。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黨安榮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課題——“大數據時代的城鄉規劃思考”。他認為,地質大數據對于城市環境和防災減災工作十分重要。利用地質基礎數據能夠進行選址適宜分析、地下空間分析等,動態監測數據提供了自然變化和人為工程對地質環境影響的監測結果,模擬分析數據可以客觀模擬災害發生時的情景,預警案例數據則可以為防災減災預警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除了用于城市規劃、建設、安全等方面,地質大數據應用還有更加廣闊的前景。王家耀院士指出,隨著先進智能感知、智能處理和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地球表層及地下巖石礦床的幾何特征及物理特征都將成為可感知、可記錄、可存儲和分析的對象。地質大數據與空間大數據相融合,構成地質空間大數據。而以地質空間大數據為基礎,則可以構成我們所說的“玻璃地球”!安AУ厍颉痹噲D使大陸表層1000米以淺“像玻璃一樣透明”,是“數字地球”向巖石和礦床的實體即“地質體”的延伸!澳壳,地質空間大數據的核心技術主要有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全球化和時間系統的精準化、地質空間大數據的智能感知技術、地質空間大數據存儲管理技術、地質空間大數據處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三維地質體建模技術及地質空間大數據 ‘一體化’等技術!蓖跫乙f,“如果說地質空間大數據是‘玻璃地球”’基礎,以上這些核心技術就是‘玻璃地球’的支撐。
地質調查工作是獲取地質大數據的主要途徑。隨著地質調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地質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步伐不斷加快。如今,地質工作正在全流程信息化。地質調查手段日趨數字化、智能化,從地面觀察到“天地一體”,從2D到3D再到4D;外業調查時使用的智能電子手薄,能夠集文字、素描,照片、視頻、音頻、電子羅盤和信手剖面為一體;地質資料的服務形式也不斷豐富和現代化,包括目錄服務、地圖服務、文檔瀏覽、數據下載等。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全國地質資料館已完成90%以上的館藏資料數字化工作;建設了覆蓋11大類、160多個國家級基礎性地質數據庫;建設了數字資料館核心信息系統;構建的中國地質調查信息網絡平臺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行業網格之一;自主開發的多套標準化地學數據處理系統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我們要進一步提升信息化的核心地位!眹鴦赵簠⑹聫埡闈f,地質工作信息化有五大目標:一是構建覆蓋全國的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一體的“智慧國土”;二是實現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常態化調查監測,促進國土資源信息的實時匯集和動態更新;三是構建四級聯動的網上管理運行體系,促進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四是形成覆蓋全國的網上監管運行體系,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五是實現信息資源的深度挖掘,促進國土資源決策的科學化、管理的精細化,構建網上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